中新經緯9月2日電 題:央行啟動國債買賣操作“一石三鳥”
作者 秦泰 華金證券金融首席分析師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8月開展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短期限國債并賣出長期限國債,全月凈買入債券面值為1000億元。央行開展國債二級市場買賣,延續了7月以來政策工具箱創新加快的趨勢,對現代化的基礎貨幣投放制度以及市場化利率傳導機制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買賣國債置換MLF(中期借貸便利)延長了基礎貨幣投放的到期時間,有助于提升基礎貨幣投放的預期穩定性并降低商業銀行超儲率。
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投放工具到期時間相對較短,商業銀行面對基礎貨幣到期定向回籠的政策反向操作風險時,往往需要提升超儲率以緩沖流動性沖擊風險。央行啟動國債買賣操作,將原來附有到期時間和定向回籠風險的質押貸款類工具改為無明確到期時間、無定向回籠風險的國債買斷交易,使得基礎貨幣投放工具的平均久期得以延長。這一操作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對基礎貨幣投放預期的穩定性,促使超儲率普遍下行,充分挖掘貨幣乘數潛力空間,提升貨幣-信用傳導效率。
其次,正式創設買賣國債操作工具,賦予了央行表內已持有的存量超長期特別國債充分的流動性。
隨著買賣國債操作工具的正式創設,此前部分超長期特別國債具備了基礎貨幣工具操作的可行性。通過“買短賣長”交易,央行在總基礎貨幣投放規模不額外增加的前提下,購入短期國債并賣出長期國債,這將壓低短期國債利率,同時引導市場穩定長期國債利率中樞預期。這一操作有助于引導長債收益率定價機制加速向經濟基本面因素回歸,并為未來探索短端政策利率逆周期定價機制提供理論和現實土壤。
再次,買賣國債置換MLF,有望強化MLF利率的市場化屬性,進一步疏通市場化利率傳導機制的各個環節。
MLF屬于質押貸款屬性的基礎貨幣工具,當MLF加量投放但利率高于同期限市場利率時,可能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預期的錯判,從而可能導致利率和數量傳導效率受損。買賣國債操作以市場通行利率進行高頻交易,可將焦點匯聚于操作量上,有助于弱化MLF政策利率屬性,強化其市場化屬性。這將有助于加快構建操作短期政策利率、向長端幅度遞減的市場化利率傳導機制,從而加快形成基于經濟基本面的長端利率和逆周期調節的支持性政策利率定價模式。
考慮到信用需求呈現階段性、內生性降溫,以及近期央行著力構建的利率市場化傳導機制的逆周期和趨于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我們預計9月或進行50基點的全面降準。(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