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8日電 (王玉玲)2023年末,中國醫藥企業百利天恒與美國跨國醫藥企業百時美施貴寶(BMS)達成的重磅交易引發醫藥圈關注。8億美元,刷新了中國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對外授權交易的預付款紀錄。
2024年伊始,中國藥企license out(對外授權)仍勢頭不減,截至目前,已有安銳生物、宜聯生物、瑞博生物、信瑞諾醫藥四家醫藥企業與跨國醫藥企業(MNC)達成了授權合作。
共達成超十筆交易
1月4日,安銳生物與美國醫藥公司Avenzo達成合作協議,將CDK2抑制劑ARTS-021及另一款臨床前項目的全球(除大中華區)權益授權給后者,Avenzo支付4000萬美元預付款,還有額外研發里程碑和商業化里程碑的付款等,協議總金額將超過10億美元。
CDK2即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2,其同一家族的CDK4、CDK6的商業價值已兌現。根據Insight數據庫,2022年,3款CDK4/6抑制劑中兩款都進入了全球藥品銷售額TOP100行列,合計銷售額已達到88億美元。
安銳生物是一家研發治療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小分子藥物的生物醫藥公司。近期,安銳生物獲得的“潑天富貴”不止這一起。
1月2日,安銳生物剛剛將針對EGFR L858R突變的變構抑制劑新藥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阿斯利康將支付4000萬美元預付款及近期付款,5億美元額外付款以及全球凈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一位創新藥板塊的二級市場研究員對中新經緯表示,從時間來看,每年的年末至第二年年初,都是跨國藥企“掃貨”的密集期,一般都是在圣誕節(12月25日)前完成,有一些沒完成的,就會在第二年年初完成。
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2023年12月至今36天內,共發生十二起跨國醫藥企業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或并購轉讓。涉及的中國藥企包括宜聯生物、亙喜生物、翰森制藥等?鐕鳰NC包括羅氏、勃林格殷格翰、輝瑞、安斯泰來、阿斯利康等。
在這些交易中,金額之最為百利天恒與百時美施貴寶。據百利天恒2023年12月12日官方公眾號消息,其全資子公司SystImmune與百時美施貴寶就BL-B01D1項目達成合作,百時美施貴寶將獲得BL-B01D1項目除中國大陸外全球其他市場的獨家許可。
百時美施貴寶將向SystImmune支付8億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達5億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達成開發、注冊和銷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將獲得最高可達71億美元的額外付款;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
8億美元的首付款,刷新了Biotech對外授權交易的預付款紀錄。而上一次如此大額的首付款,也出現在年末。
2022年12月,康方生物披露將其在研的PD-1/VEGF雙抗AK112在美、加、歐、日的開發、商業化獨家權益授予Summit公司,首付款5億美元。
此外,盡管合作協議中所約定的里程碑付款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能否達成尚存在不確定性。但最高可達84億美元的潛在總交易額也體現出BL-B01D1項目的商業價值。
中新經緯還注意到,跨國MNC的“掃貨”項目中,有些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
1月2日,宜聯生物宣布,與羅氏達成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雙方將合作開發靶向間質表皮轉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候選產品YL211。而目前,YL211尚處于臨床申報階段。
對于MNC為什么會選擇位于臨床前階段的產品,如何考量風險與估值,宜聯生物聯合創始人肖亮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早期階段的產品會更加看重技術及靶點上的差異化優勢,后期階段的產品則更多體現在臨床數據上,本質上即風險的不同。在交易上整體框架也會有不同的模式進行平衡。
ADC與小核酸藥物仍為熱點
此前,阿斯利康的德曲妥珠單抗(即DS8201)大熱,據Insight數據庫,2023年上半年,德曲妥珠單抗在全球市場上賣出11.69億美元,已躋身全球藥品銷售額TOP100。作為新一代的ADC,德曲妥珠單抗也帶火了這條賽道。
所謂ADC,是抗體偶聯藥物的簡稱。是通過一個化學連接子將具有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物(即有效載荷)共價連接(亦稱為偶聯)至生物成份(即抗體)上。中新經緯注意到,2023年12月至今,上述十二起授權交易或并購轉讓中,有三筆ADC交易,且金額普遍較高。
上述百利天恒與百時美施貴寶合作的BL-B01D1項目即為靶向EGFR/HER-3雙抗ADC,用于治療實體瘤。宜聯生物與羅氏合作的YL211為c-METADC,羅氏將向宜聯生物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萬美元,另外還有近10億美元的開發、注冊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基于全球年度銷售凈額的梯度特許權使用費。
此外,2023年12月,翰森制藥全資附屬公司與葛蘭素史克(GSK)訂立許可協議,翰森制藥將收取1.85億美元首付款,并有資格就HS-20093收取最多15.25億美元的相關事件達成時的里程碑付款。HS-20093是一種新型B7-H3靶向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正在中國進行多項用于治療肺癌、肉瘤、頭頸癌及其他實體瘤的I期和II期臨床研究。
為什么中國醫藥企業的ADC受到MNC的關注?
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及亞太區醫療健康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劉伯偉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藥企在化學工藝方面有很多較為出色的工程師,在技術領域方面也有很多的積累,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企業在ADC領域目前已經在加速追趕并且超過某些全球的企業,實現了“彎道超車”。單從數量表現來看,中國企業在項目“出!币约稗D化方面,已經在全球浪潮中進展較快。
從2023年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對外授權的項目總體情況來看,ADC在全年也是熱點。
國盛證券2023年12月24日的研報稱,2023年中國藥企對外授權分子類型全面覆蓋ADC、單抗/雙抗、細胞療法、小分子等技術路徑。ADC為合作熱點且金額普遍較高。靶點覆蓋Nectin-4、Claudin18.2、HER2、HER3等熱門研究靶點及GPRC5D、EGFR/HER3等新興靶點。此外,小分子藥物授權向新靶點發展,包括TLR8、EZH2、TYK2/JAK1、HER2、PARP1、GLP-1、DPP1等。
此外,中新經緯注意到,在上述十二筆交易中,還有兩筆金額較高的小核酸領域交易。
公開資料顯示,核酸藥物可以主要分為mRNA類藥物和小核酸藥物兩類。小核酸藥物包括小干擾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RNA適配體(Aptamer)等。不同類型的小核酸藥物作用機制不同,其分子特征、設計、化學修飾、遞送系統和藥代動力學等都有著較大的區別。
1月7日,舶望制藥與諾華就RNAi療法達成兩項獨家許可合作協議。瑞博生物將從諾華獲得1.85億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資格獲得潛在的期權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商業銷售的分級版稅。兩項交易潛在總價值高達41.65億美元。
1月3日,瑞博生物與瑞博國際研發中心與德國勃林格殷格翰達成合作,宣布將共同開發治療非酒精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創新療法。
根據雙方合作條款,瑞博除了將收到一筆預付款外,在此次多靶點合作項目中,瑞博將有權獲得基于開展臨床研究、藥物注冊和商業成功等里程碑付款以及上市產品的階梯式銷售提成,總交易金額超過20億美元。
總體情況來看,小核酸領域的熱度在走高。根據醫藥魔方數據庫,2023年全球小核酸領域發生了31起交易(包括license in、license out以及企業合作),交易量為歷年之最。從交易金額上看,2023年小核酸領域披露的總交易金額84.96億美元,同比上升371%。
創新藥走向何處?
2024年,MNC是否繼續“買買買”?
藥品、醫療器械市場智庫Citeline首席分析師周淑華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中國的醫藥創新力并不差,并將越來越好。過去幾年間,中國Biotech有一些新的進展,也進入了資產交易的窗口,另外,Biotech也發現BD(商務拓展)交易是不可或缺的經營選擇,行業在資本寒冬下增強了對外授權的強度,市場環境也支持這樣的交易選擇。
“從總體數量上來看,中國成功對外授權的交易數量相比管線布局的比例是低的,當下的交易頻率在2024年及之后會常態化,并隨著時間緩慢上升,未來非腫瘤領域,例如自免、神經、代謝領域都會有對外授權交易!周淑華認為。
不過,周淑華也提到,整體上,前幾年中國的對外授權交易首付款都較低,現在正在回升向全球平均水平靠近,這是市場間交易信任建立的必經過程。
根據提供跨境BD咨詢服務的InScienceWeTrust BioAdvisory(ISWTB)提供給中新經緯的報告,對于中國生物科技來說,“中國走向全球”的故事還將繼續,這意味著2024年宣布的BD外包許可交易將比2023年更多。
ISWTB認為,除了ADC的BD交易仍將繼續增長外,隨著跨國公司意識到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創新的深度和廣度,2024年將宣布比2023年更多的非腫瘤BD交易。最后,在過去一個月中國生物科技的生物制藥公司進行了兩次并購之后,2024年可能會發生更多涉及中國生物科技的并購。
此外,中新經緯注意到,除了中國的Biotech逐漸步入產品成熟期外,對外授權的火熱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中國Biotech處于低谷中,也缺乏“補血”的能力。
有媒體根據2023年半年報不完全統計,120家港股醫藥公司中,至少有15家Biotech企業現金流少于10億人民幣,其中包括邁博藥業、永泰生物、博安生物、中國抗體等多家藥企。
一級市場的投融資節奏也明顯放緩。據動脈橙產業智庫數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融資節奏均明顯放緩。融資事件上,中國共計發生128件,同比下降24%。融資額度上,中國總額361.74億元,同比下降54%。
全球CRO公司Icon委托藥品、醫療器械市場智庫Citeline公司調查,12月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上,在嚴峻的融資環境背景下,近一半(48%)的生物科技公司將與大藥廠合作作為一種融資方式。風險投資公司是第二大最受歡迎的融資方,占32%,其次是政府撥款/公共資金,占28%。
最后,中國創新藥的走勢與美聯儲降息周期緊密相關,在降息周期中,創新藥板塊通常有較好的表現。而在2023年12月召開的美聯儲議息會議中,據媒體報道,該會議指出,美國的加息周期正式結束,未來貨幣政策將進入新一輪的降息周期。
未來,會有更多的MNC來掃貨嗎?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